教廷的國際地位兼論教廷與中國的關係
教廷的國際地位兼論教廷與中國的關係
作者:杜筑生
出版年份:2014/09
語言:中文
叢書名號:輔仁大學天主教研究叢書1
ISBN:9789866197253
定價:380元
出版年份:2014/09
語言:中文
叢書名號:輔仁大學天主教研究叢書1
ISBN:9789866197253
定價:380元
作者:杜筑生
出版年份:2014/09
語言:中文
叢書名號:輔仁大學天主教研究叢書1
ISBN:9789866197253
定價:380元
出版年份:2014/09
語言:中文
叢書名號:輔仁大學天主教研究叢書1
ISBN:9789866197253
定價:380元
出版品說明
教廷有兩千餘年悠久的歷史,一脈相傳。教廷一直是國際社會中極為重要的成員,教宗更是世界宗教、倫理、道德及精神的領袖。教廷不是一個傳統的世俗國家,它其實是個宗教實體,卻具有國際法主體的地位,教廷還擁有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梵蒂岡城國。沒有天主教會就沒有教廷,歷史上的教皇國安在?梵蒂岡城國如何產生?教廷的利益及使命與一般國家有何不同?教廷何以是歐洲唯一與我國維持外交關係的國家?教廷與世界其他國家及國際組織的關係如何?教廷會與中國大陸建交嗎?本書試就以上問題深入探討。
【目錄】
再版序
單國璽樞機主教序
錢復院長序
自序
前言
第一篇 教廷與教皇國
第一章 教廷之特質
第一節 教廷非一般傳統性國家
第二節 教廷具有跨國家特性
第三節 教廷在維護精神價值及倡導世界和平上的重要性
第四節 教廷特殊的使命及利益
第二章 教皇國與歐洲
第一節 天主教會歷史的三個時期
第二節 教會蛻變為教皇國之背景
一 天主教的產生
二 天主教會的起源
三 君士坦丁大帝對教會的貢獻
四 米蘭詔書與信仰自由
五 天主教與羅馬帝國的關係
六 蠻族皈依天主教
第三節 教皇國之產生
一 法蘭克王丕平的贈禮
二 教皇國與神聖羅馬帝國
三 教皇國地位的提昇
第四節 西方拉丁教會與東方希臘教會之決裂
一 東方(希臘)教會的形成與發展
二 西方(羅馬)教會在歐洲的發展
三 敬禮聖像爭執造成東、西方教會的決裂
第五節 政教衝突
一 政教衝突之源起
二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挑戰
三 教皇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妥協
四 羅馬教皇權威登峰造極
第六節 基督信仰啟發、孕育中世紀之文化及藝術
第七節 十字軍東征收復聖地
第八節 新興民族國家與教皇國之衝突
第九節 教會大分裂
第三章 教皇國之挑戰
第一節 教皇國分裂後教皇威信低落
第二節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第三節 特里騰大公會議與其成就
第四節 修會到世界各地傳教
一 保教權的由來
二 天主教在中國的禮儀之爭
三 羅馬教會對傳教地區習俗及文化之省思
第五節 十七、十八世紀教皇威信喪失
第六節 拿破崙挑戰教皇權威
第七節 法國大革命及自由主義對教會之影響
第四章 教皇國之消失與梵蒂岡城國之誕生
第一節 義大利統一前之歐洲
第二節 召開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之政治與宗教背景
第三節 義大利嘗試與教皇國妥協
第四節 教皇庇護九世的挑戰與教皇國的消失
一 政治理由
二 宗教理由
第五節 從梵一大公會議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教會與教皇
一 教皇碧岳九世
二 教皇良十三世
三 教皇碧岳十世
四 教皇本篤十五世
第六節 義大利與教皇國簽署拉特朗條約
一 簽訂拉特朗條約之背景
二 放棄教皇國對教廷的益處
第七節 拉特朗條約與梵蒂岡城國
一 拉特朗條約創建梵蒂岡城國
二 拉特朗條約的主要內容
第二篇 教廷與梵蒂岡城國
第一章 梵蒂岡城國
第一節 教宗 - 教廷及梵蒂岡城國之元首
一 教宗之地位
二 教宗之名銜
第二節 梵蒂岡城國之組織及運作
一 梵蒂岡城國之行政及立法
二 梵蒂岡城國之司法
三 梵蒂岡城國之教務
第三節 梵蒂岡城國之國際地位
一 梵蒂岡城國為獨立之國際法主體
二 教廷為梵蒂岡城國行使外交權
三 梵蒂岡城國 - 世界文化遺產
第四節 教廷與梵蒂岡城國之財政
第五節 梵蒂岡城國之國民
第二章 教廷之機構及其運作
第一節 教廷之含意
第二節 羅馬中樞之組織及運作
一 國務院
二 經濟院
三 聖部
四 法院
五 宗座委員會
六 辦公處
七 委員會
八 聖座附屬機構
第三章 教廷之利益及使命
第一節 教廷之價值觀及原則
第二節 天主教法典有關教廷利益及使命之規定
第三節 教廷維護其利益及使命的幾個例證
一 貧窮、暴力、社會公義問題
二 教育問題
三 宗教自由
四 兒童問題
五 全球金融危機
六 糧食問題
七 人(移民)的尊嚴
八 教友與政治
第四節 指導教廷政治、外交路線之原則
一 梵二大公會議「論教會在今日世界之牧職憲章」
二 教宗世界和平日文告
三 教宗新年接見駐教廷外交團等重要場合談話
第三篇 教廷的國際地位
第一章 教廷之外交
第一節 教廷第一世紀至中古世紀之外交
第二節 現代外交制度下教廷之外交
第三節 教廷外交之神學基礎
第四節 教會法有關教宗外交權之規定
第二章 教廷在國際法上的地位
第一節 教皇國消失後教廷的國際法地位
第二節 教廷為國際法主體
第三節 梵蒂岡城國亦為國際法主體
第四節 教廷的雙重國際法人格
第三章 教廷的對外關係:雙邊關係
第一節 快速增加的雙邊關係
第二節 教宗使節 - 宗座大使與宗座代表
第三節 教廷與英、美兩國遲建的外交關係
一 教廷與英國
二 教廷與美國
第四節 教廷與歐洲後共產國家
一 教廷與俄羅斯
二 教廷與波羅的海三小國
三 教廷與參加「獨立國家國協」的國家
四 教廷與中、東歐及巴爾幹國家
第四章 教廷的對外關係:多邊關係
第一節 教廷與全球性國際組織之關係
第二節 教廷與聯合國的特殊關係
一 教廷在聯合國常任觀察員的地位
二 教廷在聯合國的特殊常任觀察員地位
三 教廷何以不申請加入聯合國為會員國
第三節 教廷與區域性國際組織的關係
一 教廷與「歐洲理事會」
二 教廷與「美洲國家組織」
三 教廷與「歐洲合作暨安全組織」
四 教廷與「阿拉伯聯盟」
五 教廷與「非洲聯盟」
六 教廷與「歐洲聯盟」
第五章 教廷外交關注之重點
第一節 維護人的尊嚴、宗教自由及人權
第二節 和平、安全及裁軍
第三節 消弭貧窮、永續發展及環境生態的保護
第四節 關懷非洲人民的特別需要
第五節 強化聯合國的功能
一 教廷肯定聯合國對國際社會的貢獻
二 教廷認為聯合國是提供會員國對話的最好場所
三 聯合國團結與協調會員國達成共同目標
四 聯合國與區域組織的合作有效實現預防性外交
五 國際社會應善盡國際保護之責
六 會員國應予聯合國更多的支持
第四篇 教廷與中國的關係
第一章 從教廷派遣駐華宗座代表到教廷在華設立大使館
第一節 教廷與中華民國關係簡史
第二節 教廷與遷台後的中華民國關係
第二章 教廷的中國政策
第一節 教宗碧岳十二世(Pope Pius XII, 1938-1958)的中國政策
第二節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Pope John XXIII, 1958-1963)的中國政策
第三節 教宗保祿六世(Pope Paul VI, 1963-1978)的中國政策
第四節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 1978- 2005)的中國政策
第五節 教宗本篤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 2005 - 2013 )的中國政策
第六節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 2013 - )的中國政策
第三章 教廷與中華民國的關係
第一節 教廷的一個中國政策
一 教廷堅守一個中國政策
二 教廷樂見並歡迎兩岸改善關係
第二節 中華民國為教廷的合作夥伴
一 中華民國尊重並維護宗教自由
二 中華民國熱烈響應教宗和平日文告
三 中華民國為教廷人道援助之最佳合作夥伴
四 台灣地區天主教會努力扮演橋樑教會角色
五 中華民國與教廷簽署協定互相承認學歷
第三節 中華民國與教廷關係發展的限制
一 教廷積極尋求與中共關係正常化
二 教廷對發展與中華民國關係的顧忌
第四節 中華民國與教廷發展關係的隱憂與困擾
一 教廷不掩飾與中國大陸改善關係的願望
二 在台天主教會與羅馬普世教會關係不再如前緊密
三 國際媒體不實報導擾亂人心
四 國際掮客一廂情願
第四章 教廷與中國大陸的關係
第一節 中國大陸對宗教的立場
一 本土宗教與外來宗教不同待遇
二 中國大陸對天主教的敵視政策
第二節 中國大陸天主教會的狀況
一 獨立於羅馬教廷的官控中國天主教會
二 分裂的中國天主教會
第三節 中國大陸人民的宗教自由狀況
一 宗教活動必須在法律和「政策」規範內進行
二 宗教自由受到沈重的義務壓縮
三 宗教事務受到嚴格管理
四 黨員不准信教
第四節 教廷與中國大陸改善關係的困境
一 教廷的聖統制在中國大陸面臨挑戰
二 中共挑戰教宗任命主教的權威
三 「一會一團」的合法性問題
第五節 中共與教廷改善關係的兩個條件
一 斷絕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
二 梵蒂岡不得以任何宗教的理由干涉中國內政
第六節 教宗牧函-教廷改善與中共關係的基本立場
一 教宗發佈牧函的背景
二 牧函的主要內容
三 牧函的重要性
四 中共當局對教宗牧函的反應
五 教廷檢討教宗牧函發表五年後與中共的關係
第七節 從苦難的上海教區看中國的天主教會
第五章 臺北、梵蒂岡、北京三邊關係的未來發展
第一節 維持現狀
第二節 現狀改變的可能發展
第三節 台海兩岸關係的演變對三邊關係的影響
第四節 三邊關係發展的模式
一 「越南模式」
二 「俄羅斯模式」
結論
附圖一 拜占庭帝國在義大利半島及隆巴迪王國的勢力範圍
附圖二 天主教的五大宗主教區分佈圖(西元七世紀)
附圖三 十三世紀的教皇國(754-1870)版圖
附圖四 教皇國消失前義大利半島的政治情勢圖
附圖五 教廷(梵蒂岡城國)圖
【目錄】
再版序
單國璽樞機主教序
錢復院長序
自序
前言
第一篇 教廷與教皇國
第一章 教廷之特質
第一節 教廷非一般傳統性國家
第二節 教廷具有跨國家特性
第三節 教廷在維護精神價值及倡導世界和平上的重要性
第四節 教廷特殊的使命及利益
第二章 教皇國與歐洲
第一節 天主教會歷史的三個時期
第二節 教會蛻變為教皇國之背景
一 天主教的產生
二 天主教會的起源
三 君士坦丁大帝對教會的貢獻
四 米蘭詔書與信仰自由
五 天主教與羅馬帝國的關係
六 蠻族皈依天主教
第三節 教皇國之產生
一 法蘭克王丕平的贈禮
二 教皇國與神聖羅馬帝國
三 教皇國地位的提昇
第四節 西方拉丁教會與東方希臘教會之決裂
一 東方(希臘)教會的形成與發展
二 西方(羅馬)教會在歐洲的發展
三 敬禮聖像爭執造成東、西方教會的決裂
第五節 政教衝突
一 政教衝突之源起
二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挑戰
三 教皇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妥協
四 羅馬教皇權威登峰造極
第六節 基督信仰啟發、孕育中世紀之文化及藝術
第七節 十字軍東征收復聖地
第八節 新興民族國家與教皇國之衝突
第九節 教會大分裂
第三章 教皇國之挑戰
第一節 教皇國分裂後教皇威信低落
第二節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第三節 特里騰大公會議與其成就
第四節 修會到世界各地傳教
一 保教權的由來
二 天主教在中國的禮儀之爭
三 羅馬教會對傳教地區習俗及文化之省思
第五節 十七、十八世紀教皇威信喪失
第六節 拿破崙挑戰教皇權威
第七節 法國大革命及自由主義對教會之影響
第四章 教皇國之消失與梵蒂岡城國之誕生
第一節 義大利統一前之歐洲
第二節 召開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之政治與宗教背景
第三節 義大利嘗試與教皇國妥協
第四節 教皇庇護九世的挑戰與教皇國的消失
一 政治理由
二 宗教理由
第五節 從梵一大公會議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教會與教皇
一 教皇碧岳九世
二 教皇良十三世
三 教皇碧岳十世
四 教皇本篤十五世
第六節 義大利與教皇國簽署拉特朗條約
一 簽訂拉特朗條約之背景
二 放棄教皇國對教廷的益處
第七節 拉特朗條約與梵蒂岡城國
一 拉特朗條約創建梵蒂岡城國
二 拉特朗條約的主要內容
第二篇 教廷與梵蒂岡城國
第一章 梵蒂岡城國
第一節 教宗 - 教廷及梵蒂岡城國之元首
一 教宗之地位
二 教宗之名銜
第二節 梵蒂岡城國之組織及運作
一 梵蒂岡城國之行政及立法
二 梵蒂岡城國之司法
三 梵蒂岡城國之教務
第三節 梵蒂岡城國之國際地位
一 梵蒂岡城國為獨立之國際法主體
二 教廷為梵蒂岡城國行使外交權
三 梵蒂岡城國 - 世界文化遺產
第四節 教廷與梵蒂岡城國之財政
第五節 梵蒂岡城國之國民
第二章 教廷之機構及其運作
第一節 教廷之含意
第二節 羅馬中樞之組織及運作
一 國務院
二 經濟院
三 聖部
四 法院
五 宗座委員會
六 辦公處
七 委員會
八 聖座附屬機構
第三章 教廷之利益及使命
第一節 教廷之價值觀及原則
第二節 天主教法典有關教廷利益及使命之規定
第三節 教廷維護其利益及使命的幾個例證
一 貧窮、暴力、社會公義問題
二 教育問題
三 宗教自由
四 兒童問題
五 全球金融危機
六 糧食問題
七 人(移民)的尊嚴
八 教友與政治
第四節 指導教廷政治、外交路線之原則
一 梵二大公會議「論教會在今日世界之牧職憲章」
二 教宗世界和平日文告
三 教宗新年接見駐教廷外交團等重要場合談話
第三篇 教廷的國際地位
第一章 教廷之外交
第一節 教廷第一世紀至中古世紀之外交
第二節 現代外交制度下教廷之外交
第三節 教廷外交之神學基礎
第四節 教會法有關教宗外交權之規定
第二章 教廷在國際法上的地位
第一節 教皇國消失後教廷的國際法地位
第二節 教廷為國際法主體
第三節 梵蒂岡城國亦為國際法主體
第四節 教廷的雙重國際法人格
第三章 教廷的對外關係:雙邊關係
第一節 快速增加的雙邊關係
第二節 教宗使節 - 宗座大使與宗座代表
第三節 教廷與英、美兩國遲建的外交關係
一 教廷與英國
二 教廷與美國
第四節 教廷與歐洲後共產國家
一 教廷與俄羅斯
二 教廷與波羅的海三小國
三 教廷與參加「獨立國家國協」的國家
四 教廷與中、東歐及巴爾幹國家
第四章 教廷的對外關係:多邊關係
第一節 教廷與全球性國際組織之關係
第二節 教廷與聯合國的特殊關係
一 教廷在聯合國常任觀察員的地位
二 教廷在聯合國的特殊常任觀察員地位
三 教廷何以不申請加入聯合國為會員國
第三節 教廷與區域性國際組織的關係
一 教廷與「歐洲理事會」
二 教廷與「美洲國家組織」
三 教廷與「歐洲合作暨安全組織」
四 教廷與「阿拉伯聯盟」
五 教廷與「非洲聯盟」
六 教廷與「歐洲聯盟」
第五章 教廷外交關注之重點
第一節 維護人的尊嚴、宗教自由及人權
第二節 和平、安全及裁軍
第三節 消弭貧窮、永續發展及環境生態的保護
第四節 關懷非洲人民的特別需要
第五節 強化聯合國的功能
一 教廷肯定聯合國對國際社會的貢獻
二 教廷認為聯合國是提供會員國對話的最好場所
三 聯合國團結與協調會員國達成共同目標
四 聯合國與區域組織的合作有效實現預防性外交
五 國際社會應善盡國際保護之責
六 會員國應予聯合國更多的支持
第四篇 教廷與中國的關係
第一章 從教廷派遣駐華宗座代表到教廷在華設立大使館
第一節 教廷與中華民國關係簡史
第二節 教廷與遷台後的中華民國關係
第二章 教廷的中國政策
第一節 教宗碧岳十二世(Pope Pius XII, 1938-1958)的中國政策
第二節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Pope John XXIII, 1958-1963)的中國政策
第三節 教宗保祿六世(Pope Paul VI, 1963-1978)的中國政策
第四節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 1978- 2005)的中國政策
第五節 教宗本篤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 2005 - 2013 )的中國政策
第六節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 2013 - )的中國政策
第三章 教廷與中華民國的關係
第一節 教廷的一個中國政策
一 教廷堅守一個中國政策
二 教廷樂見並歡迎兩岸改善關係
第二節 中華民國為教廷的合作夥伴
一 中華民國尊重並維護宗教自由
二 中華民國熱烈響應教宗和平日文告
三 中華民國為教廷人道援助之最佳合作夥伴
四 台灣地區天主教會努力扮演橋樑教會角色
五 中華民國與教廷簽署協定互相承認學歷
第三節 中華民國與教廷關係發展的限制
一 教廷積極尋求與中共關係正常化
二 教廷對發展與中華民國關係的顧忌
第四節 中華民國與教廷發展關係的隱憂與困擾
一 教廷不掩飾與中國大陸改善關係的願望
二 在台天主教會與羅馬普世教會關係不再如前緊密
三 國際媒體不實報導擾亂人心
四 國際掮客一廂情願
第四章 教廷與中國大陸的關係
第一節 中國大陸對宗教的立場
一 本土宗教與外來宗教不同待遇
二 中國大陸對天主教的敵視政策
第二節 中國大陸天主教會的狀況
一 獨立於羅馬教廷的官控中國天主教會
二 分裂的中國天主教會
第三節 中國大陸人民的宗教自由狀況
一 宗教活動必須在法律和「政策」規範內進行
二 宗教自由受到沈重的義務壓縮
三 宗教事務受到嚴格管理
四 黨員不准信教
第四節 教廷與中國大陸改善關係的困境
一 教廷的聖統制在中國大陸面臨挑戰
二 中共挑戰教宗任命主教的權威
三 「一會一團」的合法性問題
第五節 中共與教廷改善關係的兩個條件
一 斷絕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
二 梵蒂岡不得以任何宗教的理由干涉中國內政
第六節 教宗牧函-教廷改善與中共關係的基本立場
一 教宗發佈牧函的背景
二 牧函的主要內容
三 牧函的重要性
四 中共當局對教宗牧函的反應
五 教廷檢討教宗牧函發表五年後與中共的關係
第七節 從苦難的上海教區看中國的天主教會
第五章 臺北、梵蒂岡、北京三邊關係的未來發展
第一節 維持現狀
第二節 現狀改變的可能發展
第三節 台海兩岸關係的演變對三邊關係的影響
第四節 三邊關係發展的模式
一 「越南模式」
二 「俄羅斯模式」
結論
附圖一 拜占庭帝國在義大利半島及隆巴迪王國的勢力範圍
附圖二 天主教的五大宗主教區分佈圖(西元七世紀)
附圖三 十三世紀的教皇國(754-1870)版圖
附圖四 教皇國消失前義大利半島的政治情勢圖
附圖五 教廷(梵蒂岡城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