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境之神話:詩人思想者史作檉傳
詩境之神話:詩人思想者史作檉傳
作者:黃信二
出版年份:2018/08
語言:中文
叢書名號:輔仁大學研究叢書207
ISBN:9789578843080
定價:700元
出版年份:2018/08
語言:中文
叢書名號:輔仁大學研究叢書207
ISBN:9789578843080
定價:700元
作者:黃信二
出版年份:2018/08
語言:中文
叢書名號:輔仁大學研究叢書207
ISBN:9789578843080
定價:700元
出版年份:2018/08
語言:中文
叢書名號:輔仁大學研究叢書207
ISBN:9789578843080
定價:700元
出版品說明
史先生常說「文明」是一神話,創造文明之「人」,即是一說出神話之神話;「詩」是最好的表達形式,不論是屬人生命之表達,或文明之創作,兩者皆屬如夢似幻的詩人表達之延續,它既屬詩境,亦屬神話。他一生六十多本著作也是神話想像之延伸,其一生的努力既屬神話,而其立足於文明邊緣的角度,使其所有創作皆屬詩境之域,從高處俯視人間,是故本書以「詩境之神話」為題,闡明其一生想要創造一個如詩般的生命之國度,此目標亦是一永恆的神話!
透過本書的介紹,讓讀者對史作檉先生的哲學觀與美學觀有全新的認識與體會,以提升讀者對其哲學內涵的了解,藉哲人的思想高度以豐富學界之原創能力。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本書緣起
1-1 前言
1-1-1 史老師與學生
1-1-2 本書寫作之歷史
1-1-3 本書寫作之心情
1-2 史老師受訪之心情
1-3 有關史老師傳記即其寫作史的想法
1-3-1 本書的結構
第二章 哲人之生平
2-1 前言
2-2 如夢的童年
2-2-1 青島印象
2-2-2 模糊印象中的親情
2-2-3 兒時印象
2-2-4 生命力真正之根源
2-3 白日夢患者想像中的整體觀
2-3-1 幻影中的真實
2-3-2 重返故居
2-3-3 濟南皇亭小學
2-4 初中到大學
2-4-1 初到臺灣
2-4-2 考上臺大
2-4-3 大學時的思考主題
2-4-4 大三的重要體悟
2-4-5 年輕時的不安定感
2-5 大想像世界
2-5-1 關於親情
2-5-2 那天上的愛情
2-5-3 有關家庭與生命的原點
2-6 形上學寫作前階段
2-6-1 臺大畢業到竹中教書
2-6-2 傾心於科學藝術
2-7 在臺大任教
2-7-1 臺大哲學系事件
2-8 年輕時代的瘋狂
2-8-1 聲音美學
2-9 自新竹中學退休
2-9-1 回顧繪畫生涯
2-10 近年常提到的觀念
2-10-1 以朋友對人
2-10-2 在凝聚的生活之外
2-10-3 關注事件發生後的心情
2-10-4 原始記憶之喚回
2-10-5 脫生死
2-10-5 同質異構觀念
第三章 詩人思想家著作篇(一)
3-1 前言
3-1-1 中國哲學的未來
3-1-2 本書各階段分期之說明
3-2 第一階段:純粹情感躍昇的時期(1962-1975)
3-2-1《失落的躍昇》與《向於永恆的超越》
3-2-2《墮落的老人》
3-2-3《大覺醒的日子》
3-2-4《時間中的尋索》
3-2-5《世紀的苦索者》
3-2-6《三月的哲思》
3-3 第二階段:追求絕對與真實的形上學時期(1975-1987)
3-3-1 生命自體最大可能之逼現
3-3-2 形上學之寫作構想
3-3-3 本時期關切之哲學要點
3-3-3-1【形上學第一部】《存在的絕對與真實》〈第一部:個體與整體〉
3-3-3-2【形上學第二部】《存在的絕對與真實》〈第二部:絕對〉
3-3-3-3【形上學第三部】《存在的絕對與真實》〈第三部:方法與對象〉
3-3-3-4【形上學第四部】(共八本書組成)
第四章 詩人思想家著作篇(二)
4-1 第三階段:哲學人類學與形上美學時期(1988-2004)
4-1-1 前言:四項重要的哲學議題
4-1-2 方法與對象
4-1-3《哲學人類學序說》
4-1-4 反思道德中心之文明
4-1-5 對高理念與高道德文明之溯源
4-1-6《新世紀的曙光:廿一世紀人類文明及宗教新探》
4-1-7 放棄哲學此終身之枷鎖: 《自然、本體與人之生殖器的故事》
4-2 第四階段:整體人類文明之大溯源時期(2005-迄今2017)
4-2-1 為臺灣與中國寫就之三書 ——《新台灣的哲學思維》、《中國哲學精神溯源》 與《讀老子筆記62 則》
4-2-1-1 全人類背景下之大我意識
4-2-1-2 為臺灣與中國寫就之三書
4-2-2 藝術與科學之極限性統合
4-2-2-1《水墨十講:哲學觀畫》
4-2-2-2《極現與統合:新藝術與科學十六講》
4-2-2-3《純粹詩境》
第五章 史老師影響我的重要概念
5-1 生命
5-1-1 從自然生命到哲學生命
5-1-2 人必外於文明而後不失自我
5-2 自然、人、社會
5-2-1 源於自然,頓時又失去了自然
5-2-2 文明的本質
5-2-3 欠缺互信的社會
5-2-4 西方追求美之個體
5-2-5 從「天人合一」至「一人一宇宙」
5-2-6 不怨不尤
5-2-7「發生」與「應用」之別
5-2-8「人」外於社會的本質
5-3 存在與表達
5-3-1 自然實體與表達形式之區分
5-3-2 內在經驗與形式思考
5-3-3 歷史與經驗之統合
5-3-4 進入哲學的世界
5-4 哲學、文明及其表達
5-4-1 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5-4-2 哲學與全表達
5-4-3 哲學與科學
5-4-4 科學的限度與哲學的反省
5-4-5 哲學與科學之差異
5-4-6 西方的科學與東方的道德
5-5 幾條重要規則
5-5-1 混亂法
5-5-2 形式遞增存在遞減
5-5-3 一人一宇宙
5-5-4 三元論
5-5-5 存在與表達
5-5-6 開放與還原
5-5-7 背景哲學
5-5-8《論語》十條
5-5-9 全史觀
5-5-10 純形式
第六章 詩人之奇聞異事
6-1-1 年輕的氣息
6-1-2 真正的勝利
6-1-3 一種幾近宗教性之生活
6-1-4 忠於自我
6-1-5 哲學家對他人的觀察
6-1-6 聲音問題
6-1-7 觀念之新穎遠超過年輕人
6-1-8 如果得到諾貝爾獎
6-1-9 千年以上的觀察視野
6-2 對朋友與他人
6-2-1 我可以拒絕社會,但無法拒絕人
6-2-2 形上的生活——徹底面對自身
6-2-3 為什麼要負擔他人
6-3 年輕.熱情.自體還原
6-3-1 家庭、國家都屬文明中設定之物
6-3-2 真正的熱情
6-3-3 年輕人不背十字架要做什麼?
6-3-4 給索忍尼辛的信與生命熱情
6-3-5 看師生關係
6-3-6 你是有意願的人還是有知識的人
6-4 幾則史老師學生提問之側寫
6-4-1 批評他人
6-4-2 力量之自體
6-4-3 雙重死亡
6-4-4 人生退轉三部曲
6-4-5 人是行動者
6-4-6 網路上學生對史老師的看法
6-5 北京之行
6-5-1 尋求真正的「人」與「人」之對談
6-5-2 北大重點作家與影響世界百大名著
6-6 面對現實的幾個想法
6-6-1 立即見效的改變未必就好
6-6-2 現實永遠是勝利的
6-6-3 學生心中的史老師
6-6-3-1 李祖原
6-6-3-2 姚珩
6-6-3-3 薄茵萍
第七章 形式之窮盡
7-1 高處不勝寒
7-2 哲學之窮盡
7-2-1 從哲學看社會
7-2-2 涵蓋瑣碎
7-2-3 完整的生命動機
7-2-4 忠於自我
7-2-5 終生可盡舉的理想
7-2-6 哲學無對立
7-3 知識和存在
7-3-1 知識與生命
7-3-2 窮盡古今
7-4 形式之窮盡
7-4-1 歷史不可能逆向接軌
7-4-2 知識分子與文化責任
7-5 高理念時代的消逝
7-5-1 科技.消費.道德
7-5-2 性解放的時代
7-5-3 科技與人性
7-6 勇於接受挑戰
7-6-1 以更大之苦涵容一切
7-6-2 寧願負擔痛苦
7-6-3 苦難與死亡
7-6-4 哲學生活與再造的生命
7-6-5 人活著是來負擔的
7-6-6 將現實理想化
第八章 向人類文明溯源之路
8-1 前言
8-2 生命的復歸與創作動機
8-2-1 回顧童年的印象
8-2-2 回顧學習生涯
8-2-2-1 學習是什麼
8-2-2-2 要有勇氣做到底
8-2-2-3 哲學與學習哲學
8-2-2-3 校園觀察
8-2-3 等待上帝給的靈感、追求石破天驚的成長
8-2-4「自知」與對「自體」的探尋
8-3 果實成熟了大家盡情地採吧
8-3-1 思索如何為讀者形成簡要的標語箴言
8-3-2 從「存在與表達」到「生活與知識」
8-3-3 虛擬的文明與幸福
8-3-3-1 虛擬的文明
8-3-3-2 虛擬的幸福
8-3-3-3 外在物.技術.客觀物.裝置藝術
8-3-4 希臘哲學
8-4 從西方方法論看東方:數學與科學的重要
8-4-1 數學與科學的重要
8-4-1-1 數學——探討文明基礎風潮之代表
8-4-1-2 對西方「普世價值」的反省
8-4-2 檢討西方LOGOS 思維之對象
8-4-2-1 logos 的思維
8-4-2-2 科學的限度
8-4-3 連續統與二元之外
8-5 現代中國哲學在哪裡
8-5-1 儒道根源——一種探討方法論之必要性
8-5-1-1 形上美學方法論
8-5-1-2 三劃、三元與選擇
8-5-1-3 選擇之案例
8-5-2 道家溯源要領
8-5-3 大塊運行與一人一宇
8-5-3-1 大塊運行
8-5-3-2《老子》的位置與三元
8-5-3-3 巨人神話
8-6 從哲學看臺灣的文化與社會
8-6-1 從歷史的哲學本質看臺灣
8-6-2 臺灣文化的發展與現況
8-7 閒談一二事
8-7-1 後現代.中性社會.群體參與
8-7-2 詩人在波濤之中
8-7-3 神話、死亡與極限
8-7-3-1 神話
8-7-3-2 死亡
8-7-3-4 極限
8-7-4 告人類同胞書
8-7-4-1 現代中國哲學在哪裡
8-7-4-2 拼音文字與科學的文明
8-7-4-3 抽象思考及其特性
8-7-4-4 方法性的文明及其對象性之思考系統
8-7-4-5 文字文明前三個重要年代
8-7-4-6 人類文明中無可取代的基礎之尋求
8-7-4-7 西方社會改革與其科學屬性之缺失
8-7-4-8 尋求「人」的哲學
附錄
附錄一、此書撰寫歷程中採訪史老師之友人與學生
附錄二、史老師迪化街講座攝影集
附錄三、史老師繪畫作品
附錄四、史老師著作與年齡之對照表
後記
透過本書的介紹,讓讀者對史作檉先生的哲學觀與美學觀有全新的認識與體會,以提升讀者對其哲學內涵的了解,藉哲人的思想高度以豐富學界之原創能力。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本書緣起
1-1 前言
1-1-1 史老師與學生
1-1-2 本書寫作之歷史
1-1-3 本書寫作之心情
1-2 史老師受訪之心情
1-3 有關史老師傳記即其寫作史的想法
1-3-1 本書的結構
第二章 哲人之生平
2-1 前言
2-2 如夢的童年
2-2-1 青島印象
2-2-2 模糊印象中的親情
2-2-3 兒時印象
2-2-4 生命力真正之根源
2-3 白日夢患者想像中的整體觀
2-3-1 幻影中的真實
2-3-2 重返故居
2-3-3 濟南皇亭小學
2-4 初中到大學
2-4-1 初到臺灣
2-4-2 考上臺大
2-4-3 大學時的思考主題
2-4-4 大三的重要體悟
2-4-5 年輕時的不安定感
2-5 大想像世界
2-5-1 關於親情
2-5-2 那天上的愛情
2-5-3 有關家庭與生命的原點
2-6 形上學寫作前階段
2-6-1 臺大畢業到竹中教書
2-6-2 傾心於科學藝術
2-7 在臺大任教
2-7-1 臺大哲學系事件
2-8 年輕時代的瘋狂
2-8-1 聲音美學
2-9 自新竹中學退休
2-9-1 回顧繪畫生涯
2-10 近年常提到的觀念
2-10-1 以朋友對人
2-10-2 在凝聚的生活之外
2-10-3 關注事件發生後的心情
2-10-4 原始記憶之喚回
2-10-5 脫生死
2-10-5 同質異構觀念
第三章 詩人思想家著作篇(一)
3-1 前言
3-1-1 中國哲學的未來
3-1-2 本書各階段分期之說明
3-2 第一階段:純粹情感躍昇的時期(1962-1975)
3-2-1《失落的躍昇》與《向於永恆的超越》
3-2-2《墮落的老人》
3-2-3《大覺醒的日子》
3-2-4《時間中的尋索》
3-2-5《世紀的苦索者》
3-2-6《三月的哲思》
3-3 第二階段:追求絕對與真實的形上學時期(1975-1987)
3-3-1 生命自體最大可能之逼現
3-3-2 形上學之寫作構想
3-3-3 本時期關切之哲學要點
3-3-3-1【形上學第一部】《存在的絕對與真實》〈第一部:個體與整體〉
3-3-3-2【形上學第二部】《存在的絕對與真實》〈第二部:絕對〉
3-3-3-3【形上學第三部】《存在的絕對與真實》〈第三部:方法與對象〉
3-3-3-4【形上學第四部】(共八本書組成)
第四章 詩人思想家著作篇(二)
4-1 第三階段:哲學人類學與形上美學時期(1988-2004)
4-1-1 前言:四項重要的哲學議題
4-1-2 方法與對象
4-1-3《哲學人類學序說》
4-1-4 反思道德中心之文明
4-1-5 對高理念與高道德文明之溯源
4-1-6《新世紀的曙光:廿一世紀人類文明及宗教新探》
4-1-7 放棄哲學此終身之枷鎖: 《自然、本體與人之生殖器的故事》
4-2 第四階段:整體人類文明之大溯源時期(2005-迄今2017)
4-2-1 為臺灣與中國寫就之三書 ——《新台灣的哲學思維》、《中國哲學精神溯源》 與《讀老子筆記62 則》
4-2-1-1 全人類背景下之大我意識
4-2-1-2 為臺灣與中國寫就之三書
4-2-2 藝術與科學之極限性統合
4-2-2-1《水墨十講:哲學觀畫》
4-2-2-2《極現與統合:新藝術與科學十六講》
4-2-2-3《純粹詩境》
第五章 史老師影響我的重要概念
5-1 生命
5-1-1 從自然生命到哲學生命
5-1-2 人必外於文明而後不失自我
5-2 自然、人、社會
5-2-1 源於自然,頓時又失去了自然
5-2-2 文明的本質
5-2-3 欠缺互信的社會
5-2-4 西方追求美之個體
5-2-5 從「天人合一」至「一人一宇宙」
5-2-6 不怨不尤
5-2-7「發生」與「應用」之別
5-2-8「人」外於社會的本質
5-3 存在與表達
5-3-1 自然實體與表達形式之區分
5-3-2 內在經驗與形式思考
5-3-3 歷史與經驗之統合
5-3-4 進入哲學的世界
5-4 哲學、文明及其表達
5-4-1 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5-4-2 哲學與全表達
5-4-3 哲學與科學
5-4-4 科學的限度與哲學的反省
5-4-5 哲學與科學之差異
5-4-6 西方的科學與東方的道德
5-5 幾條重要規則
5-5-1 混亂法
5-5-2 形式遞增存在遞減
5-5-3 一人一宇宙
5-5-4 三元論
5-5-5 存在與表達
5-5-6 開放與還原
5-5-7 背景哲學
5-5-8《論語》十條
5-5-9 全史觀
5-5-10 純形式
第六章 詩人之奇聞異事
6-1-1 年輕的氣息
6-1-2 真正的勝利
6-1-3 一種幾近宗教性之生活
6-1-4 忠於自我
6-1-5 哲學家對他人的觀察
6-1-6 聲音問題
6-1-7 觀念之新穎遠超過年輕人
6-1-8 如果得到諾貝爾獎
6-1-9 千年以上的觀察視野
6-2 對朋友與他人
6-2-1 我可以拒絕社會,但無法拒絕人
6-2-2 形上的生活——徹底面對自身
6-2-3 為什麼要負擔他人
6-3 年輕.熱情.自體還原
6-3-1 家庭、國家都屬文明中設定之物
6-3-2 真正的熱情
6-3-3 年輕人不背十字架要做什麼?
6-3-4 給索忍尼辛的信與生命熱情
6-3-5 看師生關係
6-3-6 你是有意願的人還是有知識的人
6-4 幾則史老師學生提問之側寫
6-4-1 批評他人
6-4-2 力量之自體
6-4-3 雙重死亡
6-4-4 人生退轉三部曲
6-4-5 人是行動者
6-4-6 網路上學生對史老師的看法
6-5 北京之行
6-5-1 尋求真正的「人」與「人」之對談
6-5-2 北大重點作家與影響世界百大名著
6-6 面對現實的幾個想法
6-6-1 立即見效的改變未必就好
6-6-2 現實永遠是勝利的
6-6-3 學生心中的史老師
6-6-3-1 李祖原
6-6-3-2 姚珩
6-6-3-3 薄茵萍
第七章 形式之窮盡
7-1 高處不勝寒
7-2 哲學之窮盡
7-2-1 從哲學看社會
7-2-2 涵蓋瑣碎
7-2-3 完整的生命動機
7-2-4 忠於自我
7-2-5 終生可盡舉的理想
7-2-6 哲學無對立
7-3 知識和存在
7-3-1 知識與生命
7-3-2 窮盡古今
7-4 形式之窮盡
7-4-1 歷史不可能逆向接軌
7-4-2 知識分子與文化責任
7-5 高理念時代的消逝
7-5-1 科技.消費.道德
7-5-2 性解放的時代
7-5-3 科技與人性
7-6 勇於接受挑戰
7-6-1 以更大之苦涵容一切
7-6-2 寧願負擔痛苦
7-6-3 苦難與死亡
7-6-4 哲學生活與再造的生命
7-6-5 人活著是來負擔的
7-6-6 將現實理想化
第八章 向人類文明溯源之路
8-1 前言
8-2 生命的復歸與創作動機
8-2-1 回顧童年的印象
8-2-2 回顧學習生涯
8-2-2-1 學習是什麼
8-2-2-2 要有勇氣做到底
8-2-2-3 哲學與學習哲學
8-2-2-3 校園觀察
8-2-3 等待上帝給的靈感、追求石破天驚的成長
8-2-4「自知」與對「自體」的探尋
8-3 果實成熟了大家盡情地採吧
8-3-1 思索如何為讀者形成簡要的標語箴言
8-3-2 從「存在與表達」到「生活與知識」
8-3-3 虛擬的文明與幸福
8-3-3-1 虛擬的文明
8-3-3-2 虛擬的幸福
8-3-3-3 外在物.技術.客觀物.裝置藝術
8-3-4 希臘哲學
8-4 從西方方法論看東方:數學與科學的重要
8-4-1 數學與科學的重要
8-4-1-1 數學——探討文明基礎風潮之代表
8-4-1-2 對西方「普世價值」的反省
8-4-2 檢討西方LOGOS 思維之對象
8-4-2-1 logos 的思維
8-4-2-2 科學的限度
8-4-3 連續統與二元之外
8-5 現代中國哲學在哪裡
8-5-1 儒道根源——一種探討方法論之必要性
8-5-1-1 形上美學方法論
8-5-1-2 三劃、三元與選擇
8-5-1-3 選擇之案例
8-5-2 道家溯源要領
8-5-3 大塊運行與一人一宇
8-5-3-1 大塊運行
8-5-3-2《老子》的位置與三元
8-5-3-3 巨人神話
8-6 從哲學看臺灣的文化與社會
8-6-1 從歷史的哲學本質看臺灣
8-6-2 臺灣文化的發展與現況
8-7 閒談一二事
8-7-1 後現代.中性社會.群體參與
8-7-2 詩人在波濤之中
8-7-3 神話、死亡與極限
8-7-3-1 神話
8-7-3-2 死亡
8-7-3-4 極限
8-7-4 告人類同胞書
8-7-4-1 現代中國哲學在哪裡
8-7-4-2 拼音文字與科學的文明
8-7-4-3 抽象思考及其特性
8-7-4-4 方法性的文明及其對象性之思考系統
8-7-4-5 文字文明前三個重要年代
8-7-4-6 人類文明中無可取代的基礎之尋求
8-7-4-7 西方社會改革與其科學屬性之缺失
8-7-4-8 尋求「人」的哲學
附錄
附錄一、此書撰寫歷程中採訪史老師之友人與學生
附錄二、史老師迪化街講座攝影集
附錄三、史老師繪畫作品
附錄四、史老師著作與年齡之對照表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