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道德發展思想與教育-由心性而行為的自主模式
孟子道德發展思想與教育-由心性而行為的自主模式
作者:張銀樹
出版年份:2018/08
語言:中文
叢書名號:輔仁大學研究叢書208
ISBN:9789578843110
定價:300元
出版年份:2018/08
語言:中文
叢書名號:輔仁大學研究叢書208
ISBN:9789578843110
定價:300元
作者:張銀樹
出版年份:2018/08
語言:中文
叢書名號:輔仁大學研究叢書208
ISBN:9789578843110
定價:300元
出版年份:2018/08
語言:中文
叢書名號:輔仁大學研究叢書208
ISBN:9789578843110
定價:300元
出版品說明
孟子建構了存養心性以盡心、踐形與事天的道德發展模式,其內涵之本質核心是仁愛之心與義路之行,故孟子稱仁是人心而義是人路;至於其形式則是由內(心)而外(行)、再由外而內,由下(人)而上(天)、再由上而下,兩者共構以成螺旋式層次進階;此外,在整個發展過程中,自我必須排除或調控各種內外在不利於發展的變項因素,全然自主地以成就自我道德實現。
學校老師進行道德教學活動時,應以開放的態度接納不同起點行為的學生,其教學方法亦不能止於講述而已,孟子說的「教亦多術」正說明教學不僅是一種技術,同樣也是一種藝術;再者,孟子對於編審道德教材未曾提出具體的理念、準則與做法,然而從其相關於發展道德的各種論述、批判其他學術思想以及與學生、時人、政治人物的互動等,我們可以推知一個由闡述而批判之層次性的道德教材。
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有多方面,倫理道德是文化內層價值結構的核心,以之為中華文化的本質核心亦不為過,而孔孟之道則成了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核心與代稱;至若孟子之盡心、踐形以事天,正如孔子「知之、好之以樂之」,實都讓人領悟到中國人講的倫理道德乃是反映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此理,便是那般合情、合理且合宜,其果真是歷久而彌新。
近年來,適逢中華民族復興之際,凡為中華兒女自當成此機緣,把發揚光大優良傳統文化之事放在心上,此書之撰述不過是略盡棉薄之力而已!
【目錄】
自序
緒論
第一章、孟子道德發展思想的條件與屬性
第一節、道德發展思想之個體身心條件
第二節、道德發展思想的特質
結語
第二章、孟子道德發展的哲學思想基礎
第一節、善端心性論
一、譬喻類推以論證善端心性
二、仁義皆內以證本然存在之善性
三、以心善論證性善
四、引述前賢之言以證明性善
五、性字的界定
六、惡的成因
第二節、道德體系架構
一、仁—親親、仁民而愛物
二、義
三、禮
四、智—恥與反求諸己
五、信與誠
六、持中權變以合義
結語
第三章、道德「心理—行為」的發展模式
第一節、存心養性以盡心
一、求放心性過程中知思的重要地位
二、養性
(一)、認知能力足以確定養性是生命的最高價值
(二)、寡欲
(三)、外在環境對於養性的影響
(四)、養浩然之志氣
(五)、社會生活情境下的養心學習與堅持
三、存心養性與建構道德判斷之是非義心
(一)、集義於心
(二)、自反之誠與忠以盡實是非心
(三)、自反必須擺脫機心的影響
第二節、踐形
一、踐形與人倫
二、影響道德行為發展的中間變項
(一)、積極而正向的中間變項因素
(二)、排除負向的變項因素—勿助長與有不為
(三)、外在環境因素與道德行為發展的關係
第三節、事天—天人合一的道德發展
一、自然天與人文化神格天
二、道德發展的政治社會責任
(一)、道德是天人關係的聯繫橋梁
(二)、立道德使命以止於天地同流之至善
結語
第四章、道德教育
第一節、普及的學校道德教育
一、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心
二、教亦多術—教學既是技術也是藝術
(一)、多術的教學意涵
(二)、多術在道德教育上的運用與啟示
三、教師之學養與態度
第二節、社會道德教育
一、社會情境之隨機道德教育
二、政治楷模的道德教育作用
第三節、實現為君子的自我道德教育
一、養成君子藉以安身立命與做人處事
二、必要的自我學習及其方法
(一)、主動學習以發展道德「心理—行為」
(二)、自我反省教育
(三)、自我鍛鍊堅毅的道德實踐意志與態度
三、社會道德生活實踐的自我淬鍊
(一)、人生自處—社會角色地位之抉擇
(二)、屏棄人際相處之惡—鄉愿
(三)、對社會性情慾的調適與掌控
結語
第五章、道德教材層次論
第一節、闡述性道德教材
一、闡述《詩》、《書》等傳統典籍的道德教材
(一)、引《詩經》為證的道德教材
(二)、引《書》為證的道德教材
二、引述先聖先賢之思想言論的道德教材
第二節、批判性道德教材
一、品評人物的道德性教材
二、批判其他學派思想主張的道德教材
(一)、對於墨家及楊朱的道德批判
(二)、對縱橫家的道德批判
結語
結論
參考書目
學校老師進行道德教學活動時,應以開放的態度接納不同起點行為的學生,其教學方法亦不能止於講述而已,孟子說的「教亦多術」正說明教學不僅是一種技術,同樣也是一種藝術;再者,孟子對於編審道德教材未曾提出具體的理念、準則與做法,然而從其相關於發展道德的各種論述、批判其他學術思想以及與學生、時人、政治人物的互動等,我們可以推知一個由闡述而批判之層次性的道德教材。
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有多方面,倫理道德是文化內層價值結構的核心,以之為中華文化的本質核心亦不為過,而孔孟之道則成了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核心與代稱;至若孟子之盡心、踐形以事天,正如孔子「知之、好之以樂之」,實都讓人領悟到中國人講的倫理道德乃是反映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此理,便是那般合情、合理且合宜,其果真是歷久而彌新。
近年來,適逢中華民族復興之際,凡為中華兒女自當成此機緣,把發揚光大優良傳統文化之事放在心上,此書之撰述不過是略盡棉薄之力而已!
【目錄】
自序
緒論
第一章、孟子道德發展思想的條件與屬性
第一節、道德發展思想之個體身心條件
第二節、道德發展思想的特質
結語
第二章、孟子道德發展的哲學思想基礎
第一節、善端心性論
一、譬喻類推以論證善端心性
二、仁義皆內以證本然存在之善性
三、以心善論證性善
四、引述前賢之言以證明性善
五、性字的界定
六、惡的成因
第二節、道德體系架構
一、仁—親親、仁民而愛物
二、義
三、禮
四、智—恥與反求諸己
五、信與誠
六、持中權變以合義
結語
第三章、道德「心理—行為」的發展模式
第一節、存心養性以盡心
一、求放心性過程中知思的重要地位
二、養性
(一)、認知能力足以確定養性是生命的最高價值
(二)、寡欲
(三)、外在環境對於養性的影響
(四)、養浩然之志氣
(五)、社會生活情境下的養心學習與堅持
三、存心養性與建構道德判斷之是非義心
(一)、集義於心
(二)、自反之誠與忠以盡實是非心
(三)、自反必須擺脫機心的影響
第二節、踐形
一、踐形與人倫
二、影響道德行為發展的中間變項
(一)、積極而正向的中間變項因素
(二)、排除負向的變項因素—勿助長與有不為
(三)、外在環境因素與道德行為發展的關係
第三節、事天—天人合一的道德發展
一、自然天與人文化神格天
二、道德發展的政治社會責任
(一)、道德是天人關係的聯繫橋梁
(二)、立道德使命以止於天地同流之至善
結語
第四章、道德教育
第一節、普及的學校道德教育
一、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心
二、教亦多術—教學既是技術也是藝術
(一)、多術的教學意涵
(二)、多術在道德教育上的運用與啟示
三、教師之學養與態度
第二節、社會道德教育
一、社會情境之隨機道德教育
二、政治楷模的道德教育作用
第三節、實現為君子的自我道德教育
一、養成君子藉以安身立命與做人處事
二、必要的自我學習及其方法
(一)、主動學習以發展道德「心理—行為」
(二)、自我反省教育
(三)、自我鍛鍊堅毅的道德實踐意志與態度
三、社會道德生活實踐的自我淬鍊
(一)、人生自處—社會角色地位之抉擇
(二)、屏棄人際相處之惡—鄉愿
(三)、對社會性情慾的調適與掌控
結語
第五章、道德教材層次論
第一節、闡述性道德教材
一、闡述《詩》、《書》等傳統典籍的道德教材
(一)、引《詩經》為證的道德教材
(二)、引《書》為證的道德教材
二、引述先聖先賢之思想言論的道德教材
第二節、批判性道德教材
一、品評人物的道德性教材
二、批判其他學派思想主張的道德教材
(一)、對於墨家及楊朱的道德批判
(二)、對縱橫家的道德批判
結語
結論
參考書目